說香道事|篆香

一盞篆香,

一縷青煙,

遠離凡世塵囂,

夢回古今中外。

 

篆香,為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悠久的香品之一,

自唐代起始,宋代時發展至巔峰。

 

篆香因形似篆字而得名,

最早出自於宋代詞人——李清照的《滿庭芳・小閣藏春》: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鈎,手種江梅更好。」

 

古時,篆香也做計時之用。

如今,打篆香已成為人們陶冶性情、修身養性之事。

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偶爾停下腳步,打打篆香,品聞香之芬芳,

舒緩緊繃的心緒,使心情歸於平靜。

賞心遊物| 眼耳鼻觀妙探內心之廓

繼上次<天方地圓之變>一篇所談,以字觀人性格的論說,在書道中欲表現的自然觀裡,能發現和人之間的連結甚是緊密,然而著意於什麼呢?
人說書法的品評,總論之從何以評?何以辨出優劣之差?是否只有名家大作才稱得上是優質之作?
品評上表現出人對於生活中的感觸之差已是甚遠,更別說在欣賞的角度上能否一較高下?有人喜王羲之筆法的俊逸,亦有人欣賞米芾筆中簡樸墨點的調性,風格臧否,著意於筆法的結字,快慢提斜,各家之法必定是有各家之妙處。
語言的節奏順著聲調漸鬆,余承堯晚年接觸南管,那樂裡悠遠舒緩、音韻繞樑的意境如何呈現?
或許從其楷、草二書中,能看出些許端倪。
在余承堯書法當中,似得以一窺那行走於楷草間微妙的變化,串起前半生仰首從戎的磨鍊,一收山川壯闊之風光盡入眼底,以山勢流水般的走踏作為底蘊,將筆提高停佇於空中,下筆煞那運行渾成,似能猜想他穩拿筆頭蘸墨水的時間或許比落紙揮毫的時間要長得許多,以致筆勢遊走為之精闢,提筆,內心沉著思議;落筆,運腕之力滲透紙幅。
FullSizeRender 25.jpg
浮生選品 [OC-11]  余承堯 草書 蘭亭序
此幅可觀余承堯書以草書之筆一寫蘭亭序中的心境,回首悵望,書寫對照於生活中的寫真,以雙眼所見體認字宙無窮無盡,頓悟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繼而進入多變深沉的思索當中。
然曰墨韻,墨韻,氤氳透骨。
在我所認為書法結字的範疇中,那飄渺若氤氳氣息的流暢,與香道寄於嗅覺上的感性是很相似的,那樣的空間,那樣氛圍,滿室氣韻的瀰漫,在心中若點墨置於水中般頓然化開。
然而真實書法上的表現從何而觀之?從力?從心?

Save

Save

賞心游物|薰爐千載 集成宣德

廟宇老寺,
是人們向著天地溝通的場域,
「香者,傳心達信,上達神靈。」《道教燃燈儀》
祝禱者心中的祈念,透過廳堂前的天地爐,裊裊飄升,
譯轉至四度空間,到達深邃的彼岸。
而這有著圓圓大腹的香爐,
走過了不知多少年歲,
才從我們的手伴兒直到心上。

1%e6%89%8b%e6%8c%81%e8%a1%8c%e7%88%90%e7%9a%84%e5%bc%95%e8%b7%af%e8%8f%a9%e8%96%a9-%e8%8e%ab%e9%ab%98%e7%aa%9f%e5%a3%81%e7%95%ab

<手持行爐的引路菩薩 莫高窟壁畫>

爐之初焰,啟於基本的生物需求,
古時人們以器盛火,就著簡單的泥制盆具,暖身驅寒,
一個籮筐,投入灶灰,即是尋常ㄧ家子渡冬的煨火了。
在青銅器高度發展的春秋戰國,
人們創造了分鑄焊接與脫臘技術,
使三足炭爐登入貴族廳宇,蔚然而成經典款式,
爐邊繫綴提環,巧搭著銅質鏟箕為精工巧具。
而名為「薰爐」的陶制豆形爐,
則以撚燃蕙草,作為驅蚊淨氣的機能良器。

2%e8%a5%bf%e6%bc%a2-%e5%8d%9a%e5%b1%b1%e7%88%90-%e5%8f%b0%e5%a4%a7%e8%97%9d%e8%a1%93%e5%8f%b2%e7%a0%94%e7%a9%b6%e6%89%80

<西漢 博山爐 台大藝術史研究所>

漢代盛興神仙思想崇拜,
從皇室到貴族,皇子或爺子,誰不冀求心念上達天聽?
於是更獨特的奇香異草,自遙遙域外輸入中土。
在漫漫煙濛裏,博山爐應運而生,
鏤雕重巒疊嶂的爐身,
即蓬萊、方丈與瀛洲仙山,
烟縷冉冉,迷幻悠悠。
繚繞之火不絕,燃苗接遞佛教盛行的唐代,
壁畫中,菩薩手持行爐,
金銀點綴,香影熠熠;
為供養的行伍馨華引路;
紫煙日映下的宫觀,
是生活風尚,是隨順清涓,
隨著典籍大量地譯解,
佛教入世擁群,跟著眾僧遣使播傳亞洲。
到了宋代,
更燃起香文化的未央。
隨著冶金技術發展,鑄造工藝更加飛躍,
一如隨身手爐的精巧便利,
或暖被薰球的機靈翻轉,
古人裝盛朱火青煙的功力,
優雅兼及機能,如同當代經典設計。

3%e5%94%90-%e9%8a%80%e9%a6%99%e6%af%ac-the-met-museum

<唐 銀香毬  The Met Museum >

當明代貿易之旗鼓風揚飛,
送來暹羅進獻的天然黃銅礦,
宣德帝對這中原未有的上等煉料,倍加珍視,
親自敦促著宮廷造坊,
要求藝匠參佐《宣和博古圖》的宋元經典樣式,
加以乘倍的時間工法,
煉就宣德爐絕世獨具的簡練宜雅。
明清以降,人們暱稱著的宣爐,
身段低調燦然,
那曖曖之光,
橫越千里百年,
儘管身世成了謎兒,
多得是人們珍愛。

%e6%98%8e-%e6%b8%85-%e9%8b%ac%e8%80%b3%e4%b8%89%e8%b6%b3%e7%88%90-%e6%b5%ae%e7%94%9f%e9%81%b8%e5%93%810

[RB-30] 明-清 鋬耳三足爐 浮生選品

聖域 | 六國五香

橫亙地球的赤道之下,
通天烈燄當頭、豐雨富饒,
正是適合沉香生長的理想樂園。

我們依循古籍的記載,
聽聞六國五香一說,
以地域性作分類可得所謂六國:
ㄧ、伽羅(越南)
二、羅國(泰國)
三、真那加(麻六甲海峽周遭)
四、真南蠻(馬來西亞西部)
五、寸聞多羅(印度)
六、佐曾羅(印度東部)

而東南亞各產區亦可劃分為惠安、星洲兩大系,
他們所屬位置有別,
於外型、香氣、用途等等皆有懸殊,
但美醜好壞應人而異,
選擇自己最適合、最有共鳴的才是重要。

xae13 (5)

展品 | 早期越南熟結沉香

以氣味特徵區別可得所謂五香:

一、辛味,入鼻入舌帶有小小嗆辣,似椒麻入火般辛香,
初嘗也許突兀,然過後不蜇人,反帶沁冽,
在奇楠的辛涼中最可體會。

二、甘味,甜滑芳醇,較強烈的甘美如稠蜜,
若花間春釀;果內瓊漿,
屬於最普遍的沉香息氣。

三、酸味,彷彿梅肉甜中帶酸,含蓄微妙,
不是扮演主角,然於變化中不可或缺,
屬惠安系的沉香中較常感受到。

四、苦味,自古吃苦莫黃蓮,其苦中含補最為珍貴,
隨著過火慢煎的熱散,通體心神越顯性靈透澈,
溫厚藥香溢滿胸脾。

五、鹹味,像是炙燒海鹽、苔藻的香噴;
又像汪洋撲面而來,挾帶幾縷腥鹹,
清新純透中不失細緻芬芳。

說香道事 | 沉香之始

沉澱人心的不凡之香,
每每點燃,
縈繞迴樑。
其氛圍之美;
意境之雅,
如同明代-張宇初的《夏景》-
深院棋聲月正長,博山添火試沉香。
道人鞭起龍行雨,帶得東潭水氣涼。
尚古春秋始發跡,
歷來高位“沉檀龍麝"四香之首,
專寵於皇宮貴族與名伶雅士之間,
飄邈於帝王榻;
撩散於文房案,
自有其說不清道不明的魅力。
橫置Ggo05 (5)
展品 | 早期越南熟結沉香
遙想當年張騫出使西域,
踏黃沙闢絲路,
帶回關中各式珍寶,
也捎來了這妙韻無窮的異香。
而後常伴禮佛、祭祀,
於宋代搭著文清雅逸之風,
點香、品茶、插花、掛畫蔚為四般雅事,
深深滲透中華民族悠遠龐大的歷史脈絡中,
時不時隱隱浮動。
又因其可泡茶入酒,
遂輕易攻佔了飲食文化層面,
簡直潛移默化、
無孔不入。
俗話說“一寸沉香一寸金”,
即可知曉它的可貴,
然比起明晃晃的白金粗銀,
大辣辣的直接,
沉香反而是隱僻的、
內涵的至高價值。
就像它的生成、幻化,
緩慢孕育,
靜靜沉睡於天地間,
芬芳醇熟,
只等機緣巧遇來擷取。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
試以其沉水與含油量為之區別,
可分作三等:
沉香-入水即沉。
棧香-半浮沉。
黃熟香-浮於水面。
如此融匯了先賢的經驗與耕耘,
為我們在歷史更迭中留下永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