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鍾馗山鬼圖

溥心畬的鍾馗畫

溥儒(公元1986年-公元1963年),字心畬,北京人,清室貴冑,祖父為恭忠親王奕訢(咸豐帝六弟/同治帝六叔/光緒帝六伯),兄長溥偉(1898年繼承祖父恭親王爵位)、胞弟溥僡、堂弟溥儀(1909年繼位,宣統皇帝)。

1932年,日軍攜溥儀在東北長春成立偽滿洲國1,皇親貴胄紛紛投效時,溥心畬面對太博陳氏談起溥儀日常受制於日軍的處境,老淚縱橫、長兄溥偉關外行走、胞弟溥僡在長春渺無音訊遲遲未歸。面對周遭人、事、物變遷,溥心畬感觸頗多。

期間,出現鍾馗題材的繪畫作品2

溥心畬幼時喜讀《聊齋誌異》、《太平廣記》等靈異故事,後人常看他的畫集時,亦有鬼怪題材的作品。其中,鍾馗畫為溥心畬出眾的鬼怪畫之一。

在民間信仰裏,鍾馗為「驅邪平鬼大元帥」3,被閻羅王欽點的文武將軍,通行陰間陽道,講究因果報應,故形象含阻嚇、退散鬼怪異事之意,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會掛起鍾馗像避邪。鍾馗常年奔走驅魔,不拘小節、邋遢印象與溥心畬流浪遭遇及飲食習慣魯莽相似、身分象徵和皇家貴族保衛家園一致,而他筆下的鍾馗宛如他的分身,經歷他的生活及感悟。除畫驅邪鍾馗外,當他鬱鬱寡歡時,亦會代入鍾馗,抒發或諷刺週遭環境。

據王家誠《溥心畬傳》提:「溥心畬筆下的鬼神似屬羅聘一類。多次隨侍溥心畬往師大……心畬曾在堂上畫鬼;又說,他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心中忿忿不平,則畫鬼以抒積鬱。」4。羅聘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自稱通靈異事,並因畫《鬼趣圖》,而在北京名聲鶴起。霍氏本《鬼趣圖》5 附其好友沈大成的長篇題字6,內容提及鬼怪乃平常尋事、聖典亦云外,其中寫「聖人死曰神,賢人死曰鬼,眾人死曰物……則兩峰鶴墨舐筆之時,必有揶揄」7。以「賢人死曰鬼」粉飾《鬼趣圖》調侃人物對象的地位、借喻世道怪事,舒緩他人猜忌畫中人的形象和畫家意圖,側映《鬼趣圖》的中心思想以隱喻世間為主,甚至諷刺現象。

溥心畬以鍾馗圖搭配款文諷刺、感嘆世道,通常鍾馗會身穿不同身份象徵的衣物,在《寒玉堂畫論·論服飾》中仔細詮釋不同身份的飾品配戴、衣物著裝及歷史文化背景,文章直敘溥心畬清晰認知身份的描繪象徵,並運用至繪畫。

每每描繪鍾馗時,多數冠帽、身穿官衣赤袍;鬼怪多身著草裙、麻鞋或赤腳,同時落款會呈現他的內心想法。(圖1)

(圖1)溥心畬《鍾馗馴鬼圖-妖姝來獻酒》(全圖及落款) 絹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8

如圖1,款識:髥公終日醉,不復識妖姝,殷勤來獻酒,入眼盡模糊。

形容鍾馗酒醉頭腦昏沈,即使他人仍要灌酒,也無法分辨來者善惡,全數入肚。暗喻世道混亂,來者不善,但須應酬。

(圖2)溥心畬《鍾馗圖》(全圖及落款) 紙本 浮生藏

又如圖2,款識:終南何處隱髯君,儒服還家讀典墳,山鬼相從盡僮僕,不須真作送窮文。

除了表達自己生活困頓外,借韓愈〈送窮文〉9,以五鬼跟隨之事,喻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纏身,引出五窮為文人立世精神,取典故感嘆他一生滿腹詩文、本是報國之命卻命途坎坷、顛沛流離又時常對人事頓感,唯有接納自我脾性繼續生活。

有別於前朝古人以全景構圖式畫鍾馗事蹟,溥心畬的鍾馗畫偶有構圖,只集中在人物本身的小品畫,利用人物體型及表情,產生故事衝突,使畫面充滿戲劇張力。以《鍾馗圖》為例,鍾馗身高壯大對比二鬼矮小軀屈,先在體型上暗喻三者地位;再用服飾象徵長衫帶高帽的鍾馗為士大夫、官位在身、為人知書達禮。二鬼短衣象徵普通市儈人物。(圖2)

在畫面裡,鍾馗面容嚴肅,眼神左下側目,盯著有求於他的小鬼,戲劇性從目流露。《寒玉堂畫論》亦説:「所謂傳神在阿堵中」10,來自唐代顧愷之曰:「四體妍媸無闕少,於妙處傳神,正在阿堵中」11,阿堵寓目,指畫物時,把眼神畫好,則人物靈活。

然奇妙之處在於,對比鍾馗直視小鬼,二鬼皆不敢直視鍾馗,右下小鬼眼神避開鍾馗朝看落款方向,左下小鬼甚至蹲下,眼神專注整理鞋物,背對鍾馗。用人物眼神朝看方向形成三角型關係,拉起作品張力。(圖2)

最後,無論觀畫或看款,總會在二者間領悟溥心畬的想法,不同之處在於以畫觀弦外之音、以字懂文中話。

溥心畬筆下人物之妙

溥心畬繪畫師承古人,不拘泥學習及運用任何派別的古法。溥心畬自述:「畫則三十左右時始習之……舊藏名畫甚多,隨意臨摹,亦無師承……無師必自悟而後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12,溥心畬在馬鞍山隱居習畫時,隨意臨摹從恭王府攜出的名畫,無師友灌輸繪畫思想及技法,獨自鑽研,漸漸領悟其筆法動作、效果及線條特色。

在《鍾馗圖》裏,存在不少前人筆法跡象,如表1,鍾馗衣物、面部部份帶高古游絲描,筆尖輕觸紙張,勾拉均勻長線後尾段提筆,表現皮膚及內衣物柔、薄特質。小鬼與鍾馗眉、毛髮則以細筆絲毛法,單筆細寫,一筆筆排列成團,呈現毛質輕柔至隨風飄逸。

鍾馗衣服線條,類古畫裏的釘頭鼠尾描,以中鋒下筆,把墨色捶入宣紙,線條重頭、轉折處頓點拉長、最後尾部或慢、或快懸針,呈現衣物厚重。小鬼的手、足中鋒運筆,輕描,轉折處圓滑,整體勻圓,有柔和之意,類用古法行雲流水描;衣物輪廓含釘頭鼠尾描,竹葉描13或用頓點書寫二鬼衣紋。(表2)

表1 古人與溥心畬的筆法對照
侍女衣紋筆法 顧愷之 高古游絲描鍾馗衣物筆法 高古游絲描面部眼、鼻形、嘴型部勾勒為高古游絲描
一張含有 樣式, 藝術, 布, 米色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圖畫, 寫生, 藝術, 兒童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寫生, 藝術, 圖畫, 人的臉孔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顧愷之《洛神賦》卷 局部(侍女衣物部分) 故宮博物院藏14溥心畬《鍾馗圖》鍾馗衣物 局部 浮生藏溥心畬《鍾馗圖》鍾馗面部 浮生藏
高士毛髮筆法 李公麟 細筆絲毛法鍾馗毛髮筆法小鬼毛髮筆法
一張含有 寫生, 人的臉孔, 直向, 自畫像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寫生, 藝術, 圖解, 線條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寫生, 圖畫, 人的臉孔, 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北宋 李公麟 《歸去來辭》卷 局部(高士面部)臺北故宮博物館藏15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鍾馗衣物) 浮生藏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左下角小鬼) 浮生藏
表2 古人與溥心畬的筆法對照2
船夫衣紋線條 李唐 釘頭鼠尾描鍾馗衣物線條 釘頭鼠尾描右下小鬼衣物線條 釘頭鼠尾描
宋 李唐 《風雨歸舟》卷 局部(船夫衣紋)臺北故宮博物館藏16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鍾馗衣物) 浮生藏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右下角小鬼衣物)浮生藏
馬頭、頸部筆法 李公麟 行雲流水描左下小鬼手足線條 行雲流水描
北宋 李公麟 《免冑圖》卷 局部(馬頭、頸部)臺北故宮博物館藏17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左下小鬼手、足) 浮生藏

其次,溥心畬早年習古人書法18,集各大家書風,學習繪畫技法時,強調中鋒運筆,與書法用筆有異曲同工之妙,《寒玉堂緒論·用筆論》提:「用筆必曰中鋒……用筆中樞之力皆出於臂,而達於腕,運筆動腕,而指不知,此運筆使力之法。畫出於書,非二本也……」19,在其紀錄片20裡,溥心畬無論用大、小毛筆寫書法或勾勒輪廓時,皆提臂,以臂力帶動腕、指,運筆正峰寫字及描繪。

更提出:「此第一筆,含有起、伏、頓、挫四法,乃基本用筆,包括山法、樹法,即一切人物、花卉輪廓。千萬筆皆用一筆變化而成者。」的繪畫訣竅。

其中,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處長何炎泉先生,在ART TALK 線上座談時,對此加以解釋:「 起、伏、頓、挫的用筆和書法運筆相似,起、伏為手部書寫動作的提筆與按筆;頓則手部停頓時,筆峰停住再往下;挫則書寫轉折處時,隨著手腕轉動,改變書寫線條的方向及粗細,再繼續往下。」21

在《鍾馗圖》中,也可用書法的抑、揚、頓、挫用筆,解釋人物的線條粗細變化。

例如鍾馗衣物線條亦可見書法運筆,外衣以毛筆中鋒頓筆停住後拉線,尾部提筆,轉折線條先頓筆後提筆拉線。左下小鬼的手臂線條亦有挫筆下拉再頓筆停住後提筆的動作。

故溥心畬在繪畫線條時,同時包含書與畫的用筆概念。此外,觀看《鍾馗圖》內鍾馗與小鬼的整體用筆,亦可比較人物陽剛與陰柔的個性。

《周易·坤》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22,鍾馗繪畫整體線性粗、多方折、垂直線性,轉角處以頓、挫用筆,暗喻鍾馗的正氣、剛陽形象,而衣服粗線比細線更明顯,濃表達重之意,象徵其身分地位外,以視覺的效果角度,讓觀者把視覺匯集在鍾馗,從鍾馗的視線方向看畫。

《周易·雜卦》講:「《乾》剛《坤》柔。」23;《周易·繫辭下》曰:「坤,陰物也。」24

兩隻小鬼的整體運筆較輕,線條細短、轉折處少方折多圓滑帶過。輕筆短寫連貫人物輪廓則視覺上繁多瑣碎,多有喧鬧之感,表達小鬼落俗之氣;轉折線條以彎圓為主,呈現小鬼陰柔之感,暗喻小鬼形象柔、順。

但只用運筆仍不足讓人物鮮活,溥心畬作畫前,腦海會過濾畫作構圖、人物神態等,熟練運筆方式,如文同胸有成竹,方可不假思索,下筆一氣呵成,線條才自然流動,可窺揮筆蹤影,氣韻溢出畫外,活現人物。《寒玉堂畫論·論用筆》細講:「必也氣在意先,意在筆先如轍,意如御,筆如車……以意貫之……古人輪畫,一字之訣曰活;活著,謂使轉迅速,頓挫不定,無遲滯刻板之病,用筆能活,則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皆有神。」25,也側面印證一幅水墨妙品,線條靈活自然是基本要素。

觀賞溥心畬人物作品的一大趣味為靈動的線條,不僅運筆具可看性,能表達物質之感,也會襯托人物形象,豐富人物、作品故事感。當然,溥心畬的繪畫亦有其他元素玩味十足,若有興趣,各位可自行研究,找出溥心畬其他的繪畫精神。

📔參考資料:

[1] 成立偽滿洲國:歷史事件參考王家誠《溥心畬傳》<溥心畬年譜>,頁438。

[2] 初畫鍾馗:文敘:「……而此際,他也開始畫鍾馗,如 1932 年〈寒林鍾馗〉……」,出處,魏可欣撰《故宮學術季刊 第三十八卷第二期》,<召喚歲時記憶 溥儒鍾馗圖像研究>,頁200。

[3] 「驅邪平鬼大元帥」:鍾馗生平與武將命名,詳情參考國立歷史博物館<書畫鍾馗|溥心畬>https://cm1955.nmh.gov.tw/zhongkui/web/introduce02.html

[4] 出處:王家誠《溥心畬傳》,頁267。

[5] 霍氏本《鬼趣圖》:南海霍氏本的《鬼趣圖》,生前留在羅聘身邊,離世後卷本輾轉反側回到羅家,詳情參考:張啟文《議藝分子 第六期》<{鬼趣圖}提詩中看其評價的形成與轉變>,頁16。

[6]沈大成的長篇題字:沈大成與羅聘的詳細關係及長文題字可參考張啟文《議藝分子 第六期》<{鬼趣圖}提詩中看其評價的形成與轉變>,頁2。

[7] 同上。

[8]圖片出處: 藏品名稱:鍾馗馴鬼圖-妖姝來獻酒。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描述文字授權:CC BY(姓名標示)。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4000153727&IndexCode=MOCCOLLECTIONS

[9] <送窮文>典故解析及全文內容:韓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對後世古文影響深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送窮文>訴說韓文公被五鬼纏身,意在送文讓五鬼離開卻令它們忠心跟隨,雖不融入世但令他留世芳名。參考出處:漢語網<送窮文>韓愈 https://www.chinesewords.org/poetry/48000-338.html

[10] 參考出處:溥心畬《寒玉堂畫論》<論人物>,頁39。

[11] 參考出處:鄭昶《中國畫學全史》,頁58。

[12] 參考出處:張群《溥心畬畫集》<溥心畬先生自傳>,頁9。

[13] 竹葉描:線條以兩端提筆輕起輕落,中間重壓。《點石齋叢畫》曰:「用筆橫卧,為肥短撆納,如竹葉」。

[14] 圖片詳情:品名: 名繪集珍 冊 晉顧愷之洛神圖,朝代:晉,作者: 顧愷之,尺寸: 43.5×121.7,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1703&Key=%E6%B4%9B%E7%A5%9E%E8%B3%A6&pageNo=1

[15] 圖片詳情:品名:宋李公麟畫歸去來辭 卷,朝代: 宋,作者: 李公麟,尺寸: 全高37.5隔水一19.3本幅34×89,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22302&Key=%E6%AD%B8%E5%8E%BB%E4%BE%86%E8%BE%AD&pageNo=1

[16] 圖片出處: 品名: 宋李唐風雨歸舟 卷,朝代: 宋, 作者: 李唐,尺寸: 29.4x 177.8,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8303&Key=%E9%A2%A8%E9%9B%A8%E6%AD%B8%E8%88%9F&pageNo=1

[17] 圖片詳情:品名: 宋李公麟免冑圖 卷,朝代: 宋,作者: 李公麟,尺寸: 32.3×223.8,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4026&Key=%E5%85%8D%E5%86%91%E5%9C%96&pageNo=1

[18] 溥心畬早年習古人書法:自序:「余束髮受經之年,習篆隸真書……既而稍解點畫頓挫使轉之法……」,出自溥心畬《凝碧餘音(赴聯文)》自序。

[19] 參考出處:溥心畬《寒玉堂畫論》<論用筆>,頁65。

[20] 影片出處:《溥心畬書畫記錄片》謝錦德 https://youtu.be/iWJv0AnF0rU?si=t3fPRP_PGWBjnD7l

[21] 參考出處:ART TALK 線上座談|「文人畫」第一筆 一 論溥心畬作品中的古人未到處 |何炎泉https://www.youtube.com/live/hWDiQEDck5Q?si=REHUv0wv5K9VwNoP

[22] 參考資料: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易https://ctext.org/book-of-changes/zh

[23] 同上。

[24] 同上。

[25] 參考出處:溥心畬《寒玉堂畫論》<論用筆>,頁65、67。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