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致色工藝 -Dzi’s Flower Erosion Techniques

前文提及藏族對至純天珠的品賞標準,值得一提的是,取1949年印度學者狄克遜氏 (Dikshit) 提出的蝕花瑪瑙製法,藏人認為的至純天珠,多被歸類在類型二 (Type II) 和型類四 (Variety A)。

在解釋相關的蝕花工藝之前,我們需要對天珠的原材質有基本了解。除卻宗教與神話的角度,天珠一般被認為原材質是玉髓 (Chalcedony)(又稱石髓)。其中,條帶清晰的玉髓,又稱作瑪瑙(Agate) ¹。而天珠的製作,是在玉髓(瑪瑙)上,以蝕花工藝加工而成,可歸類為人工製作的寶石。

此工藝最重要的環節便是致色,玉髓(瑪瑙) 屬於石英家族,石英本身無色,由於構成隱晶質的石英微晶集合體,以較鬆散的狀態混雜,當中存在許多孔隙,而致色的工藝,實際上就是將致色物質填進孔隙中。² 以下細述五種類型的致色方式:

型一(Type I):珠體上塗鹼水、白鉛等,形成白色線條的塗料,加熱後即可完成,此種致色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逐漸褪色,多為印度河流域或美索不達米亞的產物。

型二(Type II):珠體塗以鹼性化合物,加熱,使之「白化」,再塗上可形成黑色紋飾的硝酸銅,再次加熱,便可成功製成天珠。這種方式能使珠面圖紋歷經數千年依然不易剝落,可惜實際製法已失傳。

型三(Type III):珠體塗上可形成黑色線條的塗料,加熱後製成,此工藝多為印度產的天珠。³

型四(Variety A):結合型一和型二,瑪瑙兩端留空不塗塗料,珠體中段部分,初步塗上鹼性化合物,使其白化、加熱,接下來,在已白化的部位,以硝酸銅繪製黑色紋飾,經過二次加熱。此製法為多數品質較好的線形天珠製法,顏色不易因時間流逝而剝落。

型五(Variety B):結合型一與型三,將硝酸銅、鹼性化合物一同塗在天然瑪瑙上加熱製成,可形成黑白線條交錯的紋樣,此方法所製成的線形天珠色澤非常容易剝落。⁴

比較上述五種鑲蝕工藝可知:藏人愛好的天珠類別在上色過程中需經過二次加熱工序而成,應先經過「白化」的加熱流程,再著手染色,後再二度加熱製成,方可使珠體成色時間長久。

📔參考文獻:

1.巫新華(2016),淺析新疆吉爾贊喀勒墓群出土…、天珠的製作工藝與次生變化,《四川文物》。

2.張宏實(1993),《法相莊嚴.管窺天珠 》 (The bewitching bijou of Tibet an illustrative study of dzi bead) ,淑馨出版社,第三章。

3.Ebbinghouse, Devid. and MichaelWinsten(1982),〈Tibetan dZi beads〉,譯者:韓牧哲 ,知乎 [線上資料]。2024.05.4 取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5374263

藏族天珠 – Dzi Bead

天珠(dZi Beads)對藏族來說,是一種超越自然的存在,西藏人普遍認為配戴天珠可以得著護佑,天珠同時也是裝飾佛像的重要珠寶之一,如九眼天珠、蓮花、寶瓶等至純天珠,常被鑲嵌於佛像的頭冠上;作為裝飾之宗教用途之外,天珠也是中上階層的藏族家庭嫁女兒時的重要嫁妝 ¹。

對西藏人來說,天珠大致分為兩類:至純天珠(pure dZi)和中天珠(chung dZi)。至純天珠是藏人最喜愛的天珠種類,在藏人心目中有著極尊貴的地位;符合至純天珠的判斷標準有以下幾點:「特定圖案」、「線條分明」、「形狀對稱」、「顏色強烈分明」、「表面光滑」、「微帶風化痕跡」、「光線照射下不透光」、「不可有嚴重破損」。若沒有滿足以上任一條件,便被視為中天珠。這裡提到的「中」,乃藏語音譯,為次要的意思,其收藏價格會遠低於至純天珠。

若觀察天珠的紋樣,主要由「幾何紋」構成,常見圖案大致可分成眼形、波紋等,其中眼形天珠有單眼至十二眼不等,為種類最多的類別;波紋類常見有虎紋天珠、馬齒天珠兩類;以及別具佛教文化象徵的「蓮花」、「寶瓶」天珠。²

以下針對不同的天珠簡要介紹: 「兩眼天珠」的形狀為狹長形,共有兩個眼形;「虎紋」表面圖案較不規則,老虎背部紋的形狀分別從兩邊往外延伸;「馬齒」圖案較為起伏似鋸齒狀,天珠為短柱形;「蓮花」表面的圖案近似心形,並呈現倆倆相對的對稱和諧狀態;至於最後一個「天地眼」珠,則罕見地同時擁有圓形和方形圖樣。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天地珠」的名稱來源,有一說認為源取自《尚書 堯典》,有「天圓地方」含義。然而,此命名帶有濃重的漢文化色彩,是否為後人所附會,目前無確切定論。³

📔參考文獻:

1.Jonathan Barnard(1998),〈The Legends of DZi Beads〉 《台灣光華雜誌》 [線上資料]。2024.04.26 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en/Articles/Details?Guid=b8bdba77-ce6a-43c7-9d89-9359f4e4b7e9&langId=3&CatId=7&postname=The%20Legends%20of%20DZi%20Beads%0A

2.張宏實(1993),《法相莊嚴.管窺天珠》 (The bewitching bijou of Tibet an illustrative study of dzi bead) ,淑馨出版社,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3.格桑多吉(2018),〈藏族傳統紋樣中幾何紋樣的類型及其文化解讀〉,《西藏藝術研究》。

歲月古韻,五彩瓷藝

五彩瓷是透過複雜而精細的製作工藝,以及豐富多彩的色彩表現,呈現出歷史的韻味和文化的繁榮。

「五」意為多數,常見的是紅、綠、黃、藍等色,上彩是裝飾瓷器常見的工藝,而根據燒造時,加彩順序的不同,分為「釉上」和「釉下」兩種(圖1)。

中國早在宋金時期便有釉上彩瓷出現,隨著燒製技藝進步、釉料組成的改變,五彩瓷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¹,明萬曆時期,文學家沈德符所著《敝帚齋餘談》中寫道:「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彩,為古今之冠。」² 表示萬曆年間五彩瓷之鼎盛。(圖2)

五彩瓷的製作工藝,在歷史中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清中期的陶瓷專書《南窯筆記》中提到:「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者,青料雙鈎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此時鬥彩之說初現,此前皆稱為五彩,並無細分。

今學者葉佩蘭於《”鬥彩”與”青花五彩”的區別》一文中表明,《南窯筆記》中的「鬥彩」較似現今的青花五彩,而「填彩」為鬥彩,「五彩」為純釉上五彩。³ 並解釋如今所說的鬥彩、青花五彩皆為「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的結合,兩者的不同在於,鬥彩用青花勾勒輪廓,而青花五彩是根據紋飾,將需要以青色表現的部分畫出來。「釉上彩」的部分:鬥彩以「點彩」、「填彩」等方法上色;青花五彩則是在青花以外處,加以彩繪圖樣。

實物解析:為能更具體且直觀地表達兩者之不同,下文分別舉「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和「五彩雙耳三足爐」為例:

雞缸杯以青花淡勾公雞、雛雞輪廓,以礬紅和綠、黃釉等色填彩,青花線條及釉色相得益彰,整體和諧相融,雞紅冠綠尾栩栩如生,一旁月季嫣紅、枝葉淺青柔綠相襯,可見成化鬥彩的細緻。

五彩雙耳三足爐,其梅幹耳旁延伸下的浮雕梅花,為釉下青花,自成一體並無釉上彩點綴,梅花浮雕造型別緻,頸部的回紋及爐身的祥雲、雲龍紋以礬紅和綠、黃釉等做釉上彩,深紅做龍、淺紅做雲,整體色彩鮮明協調。

這兩個例子生動展示鬥彩和青花五彩在施彩方法和效果上的區別。

📔參考資料:

1.《北京藝術博物館的彩繪瓷·五彩瓷(二)》北京藝術博物館,線上資料 http://bjartmuseum.com/ybdt/2007.htm(檢索日期2024年2月7日)

2.《叢書集成續編》敝帚齋餘談 p301,「線上資料」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E5%8F%A2%E6%9B%B8%E9%9B%86%E6%88%90%E7%BA%8C%E7%B7%A8%EF%BC%88%E5%8F%B0%EF%BC%89214.pdf(檢索日期2024年1月10日)

3.葉佩蘭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故宮陶瓷論壇 p87-90,「線上資料」https://www.dpm.org.cn/ceramics/talk/205715.html(檢索日期2024年1月10日)

📔圖片資料:

1.清 青花五彩花卉紋瓶,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資料」https://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313287(檢索日期2024年1月17日)

2.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資料」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2181(檢索日期2024年1月10日)

3.清雍正 琺瑯彩梅竹碗,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資料」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2914&Key=%E7%90%BA%E7%91%AF%E5%BD%A9%E6%A2%85%E7%AB%B9%E7%A2%97&pageNo=1(檢索日期2024年2月15日)

4.清順治 青花釉裏紅魚紋盤,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資料」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0267&Key=%E9%9D%92%E8%8A%B1%E9%87%89%E8%A3%8F%E7%B4%85%E9%AD%9A%E7%B4%8B%E7%9B%A4&pageNo=1(檢索日期2024年2月15日)

5.五彩雙耳三足爐,浮生文物藝術空間藏。

6.宋 三彩刻劃兔纹扇形枕,北京故宮博物院,「線上資料」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9363a7ce14334615af0e959409ef90e3&source=6(檢索日期2024年2月7日)

溥心畬.鍾馗山鬼圖

溥心畬的鍾馗畫

溥儒(公元1986年-公元1963年),字心畬,北京人,清室貴冑,祖父為恭忠親王奕訢(咸豐帝六弟/同治帝六叔/光緒帝六伯),兄長溥偉(1898年繼承祖父恭親王爵位)、胞弟溥僡、堂弟溥儀(1909年繼位,宣統皇帝)。

1932年,日軍攜溥儀在東北長春成立偽滿洲國1,皇親貴胄紛紛投效時,溥心畬面對太博陳氏談起溥儀日常受制於日軍的處境,老淚縱橫、長兄溥偉關外行走、胞弟溥僡在長春渺無音訊遲遲未歸。面對周遭人、事、物變遷,溥心畬感觸頗多。

期間,出現鍾馗題材的繪畫作品2

溥心畬幼時喜讀《聊齋誌異》、《太平廣記》等靈異故事,後人常看他的畫集時,亦有鬼怪題材的作品。其中,鍾馗畫為溥心畬出眾的鬼怪畫之一。

在民間信仰裏,鍾馗為「驅邪平鬼大元帥」3,被閻羅王欽點的文武將軍,通行陰間陽道,講究因果報應,故形象含阻嚇、退散鬼怪異事之意,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會掛起鍾馗像避邪。鍾馗常年奔走驅魔,不拘小節、邋遢印象與溥心畬流浪遭遇及飲食習慣魯莽相似、身分象徵和皇家貴族保衛家園一致,而他筆下的鍾馗宛如他的分身,經歷他的生活及感悟。除畫驅邪鍾馗外,當他鬱鬱寡歡時,亦會代入鍾馗,抒發或諷刺週遭環境。

據王家誠《溥心畬傳》提:「溥心畬筆下的鬼神似屬羅聘一類。多次隨侍溥心畬往師大……心畬曾在堂上畫鬼;又說,他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心中忿忿不平,則畫鬼以抒積鬱。」4。羅聘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自稱通靈異事,並因畫《鬼趣圖》,而在北京名聲鶴起。霍氏本《鬼趣圖》5 附其好友沈大成的長篇題字6,內容提及鬼怪乃平常尋事、聖典亦云外,其中寫「聖人死曰神,賢人死曰鬼,眾人死曰物……則兩峰鶴墨舐筆之時,必有揶揄」7。以「賢人死曰鬼」粉飾《鬼趣圖》調侃人物對象的地位、借喻世道怪事,舒緩他人猜忌畫中人的形象和畫家意圖,側映《鬼趣圖》的中心思想以隱喻世間為主,甚至諷刺現象。

溥心畬以鍾馗圖搭配款文諷刺、感嘆世道,通常鍾馗會身穿不同身份象徵的衣物,在《寒玉堂畫論·論服飾》中仔細詮釋不同身份的飾品配戴、衣物著裝及歷史文化背景,文章直敘溥心畬清晰認知身份的描繪象徵,並運用至繪畫。

每每描繪鍾馗時,多數冠帽、身穿官衣赤袍;鬼怪多身著草裙、麻鞋或赤腳,同時落款會呈現他的內心想法。(圖1)

(圖1)溥心畬《鍾馗馴鬼圖-妖姝來獻酒》(全圖及落款) 絹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8

如圖1,款識:髥公終日醉,不復識妖姝,殷勤來獻酒,入眼盡模糊。

形容鍾馗酒醉頭腦昏沈,即使他人仍要灌酒,也無法分辨來者善惡,全數入肚。暗喻世道混亂,來者不善,但須應酬。

(圖2)溥心畬《鍾馗圖》(全圖及落款) 紙本 浮生藏

又如圖2,款識:終南何處隱髯君,儒服還家讀典墳,山鬼相從盡僮僕,不須真作送窮文。

除了表達自己生活困頓外,借韓愈〈送窮文〉9,以五鬼跟隨之事,喻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纏身,引出五窮為文人立世精神,取典故感嘆他一生滿腹詩文、本是報國之命卻命途坎坷、顛沛流離又時常對人事頓感,唯有接納自我脾性繼續生活。

有別於前朝古人以全景構圖式畫鍾馗事蹟,溥心畬的鍾馗畫偶有構圖,只集中在人物本身的小品畫,利用人物體型及表情,產生故事衝突,使畫面充滿戲劇張力。以《鍾馗圖》為例,鍾馗身高壯大對比二鬼矮小軀屈,先在體型上暗喻三者地位;再用服飾象徵長衫帶高帽的鍾馗為士大夫、官位在身、為人知書達禮。二鬼短衣象徵普通市儈人物。(圖2)

在畫面裡,鍾馗面容嚴肅,眼神左下側目,盯著有求於他的小鬼,戲劇性從目流露。《寒玉堂畫論》亦説:「所謂傳神在阿堵中」10,來自唐代顧愷之曰:「四體妍媸無闕少,於妙處傳神,正在阿堵中」11,阿堵寓目,指畫物時,把眼神畫好,則人物靈活。

然奇妙之處在於,對比鍾馗直視小鬼,二鬼皆不敢直視鍾馗,右下小鬼眼神避開鍾馗朝看落款方向,左下小鬼甚至蹲下,眼神專注整理鞋物,背對鍾馗。用人物眼神朝看方向形成三角型關係,拉起作品張力。(圖2)

最後,無論觀畫或看款,總會在二者間領悟溥心畬的想法,不同之處在於以畫觀弦外之音、以字懂文中話。

溥心畬筆下人物之妙

溥心畬繪畫師承古人,不拘泥學習及運用任何派別的古法。溥心畬自述:「畫則三十左右時始習之……舊藏名畫甚多,隨意臨摹,亦無師承……無師必自悟而後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12,溥心畬在馬鞍山隱居習畫時,隨意臨摹從恭王府攜出的名畫,無師友灌輸繪畫思想及技法,獨自鑽研,漸漸領悟其筆法動作、效果及線條特色。

在《鍾馗圖》裏,存在不少前人筆法跡象,如表1,鍾馗衣物、面部部份帶高古游絲描,筆尖輕觸紙張,勾拉均勻長線後尾段提筆,表現皮膚及內衣物柔、薄特質。小鬼與鍾馗眉、毛髮則以細筆絲毛法,單筆細寫,一筆筆排列成團,呈現毛質輕柔至隨風飄逸。

鍾馗衣服線條,類古畫裏的釘頭鼠尾描,以中鋒下筆,把墨色捶入宣紙,線條重頭、轉折處頓點拉長、最後尾部或慢、或快懸針,呈現衣物厚重。小鬼的手、足中鋒運筆,輕描,轉折處圓滑,整體勻圓,有柔和之意,類用古法行雲流水描;衣物輪廓含釘頭鼠尾描,竹葉描13或用頓點書寫二鬼衣紋。(表2)

表1 古人與溥心畬的筆法對照
侍女衣紋筆法 顧愷之 高古游絲描鍾馗衣物筆法 高古游絲描面部眼、鼻形、嘴型部勾勒為高古游絲描
一張含有 樣式, 藝術, 布, 米色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圖畫, 寫生, 藝術, 兒童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寫生, 藝術, 圖畫, 人的臉孔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顧愷之《洛神賦》卷 局部(侍女衣物部分) 故宮博物院藏14溥心畬《鍾馗圖》鍾馗衣物 局部 浮生藏溥心畬《鍾馗圖》鍾馗面部 浮生藏
高士毛髮筆法 李公麟 細筆絲毛法鍾馗毛髮筆法小鬼毛髮筆法
一張含有 寫生, 人的臉孔, 直向, 自畫像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寫生, 藝術, 圖解, 線條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一張含有 寫生, 圖畫, 人的臉孔, 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北宋 李公麟 《歸去來辭》卷 局部(高士面部)臺北故宮博物館藏15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鍾馗衣物) 浮生藏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左下角小鬼) 浮生藏
表2 古人與溥心畬的筆法對照2
船夫衣紋線條 李唐 釘頭鼠尾描鍾馗衣物線條 釘頭鼠尾描右下小鬼衣物線條 釘頭鼠尾描
宋 李唐 《風雨歸舟》卷 局部(船夫衣紋)臺北故宮博物館藏16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鍾馗衣物) 浮生藏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右下角小鬼衣物)浮生藏
馬頭、頸部筆法 李公麟 行雲流水描左下小鬼手足線條 行雲流水描
北宋 李公麟 《免冑圖》卷 局部(馬頭、頸部)臺北故宮博物館藏17溥心畬《鍾馗圖》立軸 局部 (左下小鬼手、足) 浮生藏

其次,溥心畬早年習古人書法18,集各大家書風,學習繪畫技法時,強調中鋒運筆,與書法用筆有異曲同工之妙,《寒玉堂緒論·用筆論》提:「用筆必曰中鋒……用筆中樞之力皆出於臂,而達於腕,運筆動腕,而指不知,此運筆使力之法。畫出於書,非二本也……」19,在其紀錄片20裡,溥心畬無論用大、小毛筆寫書法或勾勒輪廓時,皆提臂,以臂力帶動腕、指,運筆正峰寫字及描繪。

更提出:「此第一筆,含有起、伏、頓、挫四法,乃基本用筆,包括山法、樹法,即一切人物、花卉輪廓。千萬筆皆用一筆變化而成者。」的繪畫訣竅。

其中,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處長何炎泉先生,在ART TALK 線上座談時,對此加以解釋:「 起、伏、頓、挫的用筆和書法運筆相似,起、伏為手部書寫動作的提筆與按筆;頓則手部停頓時,筆峰停住再往下;挫則書寫轉折處時,隨著手腕轉動,改變書寫線條的方向及粗細,再繼續往下。」21

在《鍾馗圖》中,也可用書法的抑、揚、頓、挫用筆,解釋人物的線條粗細變化。

例如鍾馗衣物線條亦可見書法運筆,外衣以毛筆中鋒頓筆停住後拉線,尾部提筆,轉折線條先頓筆後提筆拉線。左下小鬼的手臂線條亦有挫筆下拉再頓筆停住後提筆的動作。

故溥心畬在繪畫線條時,同時包含書與畫的用筆概念。此外,觀看《鍾馗圖》內鍾馗與小鬼的整體用筆,亦可比較人物陽剛與陰柔的個性。

《周易·坤》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22,鍾馗繪畫整體線性粗、多方折、垂直線性,轉角處以頓、挫用筆,暗喻鍾馗的正氣、剛陽形象,而衣服粗線比細線更明顯,濃表達重之意,象徵其身分地位外,以視覺的效果角度,讓觀者把視覺匯集在鍾馗,從鍾馗的視線方向看畫。

《周易·雜卦》講:「《乾》剛《坤》柔。」23;《周易·繫辭下》曰:「坤,陰物也。」24

兩隻小鬼的整體運筆較輕,線條細短、轉折處少方折多圓滑帶過。輕筆短寫連貫人物輪廓則視覺上繁多瑣碎,多有喧鬧之感,表達小鬼落俗之氣;轉折線條以彎圓為主,呈現小鬼陰柔之感,暗喻小鬼形象柔、順。

但只用運筆仍不足讓人物鮮活,溥心畬作畫前,腦海會過濾畫作構圖、人物神態等,熟練運筆方式,如文同胸有成竹,方可不假思索,下筆一氣呵成,線條才自然流動,可窺揮筆蹤影,氣韻溢出畫外,活現人物。《寒玉堂畫論·論用筆》細講:「必也氣在意先,意在筆先如轍,意如御,筆如車……以意貫之……古人輪畫,一字之訣曰活;活著,謂使轉迅速,頓挫不定,無遲滯刻板之病,用筆能活,則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皆有神。」25,也側面印證一幅水墨妙品,線條靈活自然是基本要素。

觀賞溥心畬人物作品的一大趣味為靈動的線條,不僅運筆具可看性,能表達物質之感,也會襯托人物形象,豐富人物、作品故事感。當然,溥心畬的繪畫亦有其他元素玩味十足,若有興趣,各位可自行研究,找出溥心畬其他的繪畫精神。

📔參考資料:

[1] 成立偽滿洲國:歷史事件參考王家誠《溥心畬傳》<溥心畬年譜>,頁438。

[2] 初畫鍾馗:文敘:「……而此際,他也開始畫鍾馗,如 1932 年〈寒林鍾馗〉……」,出處,魏可欣撰《故宮學術季刊 第三十八卷第二期》,<召喚歲時記憶 溥儒鍾馗圖像研究>,頁200。

[3] 「驅邪平鬼大元帥」:鍾馗生平與武將命名,詳情參考國立歷史博物館<書畫鍾馗|溥心畬>https://cm1955.nmh.gov.tw/zhongkui/web/introduce02.html

[4] 出處:王家誠《溥心畬傳》,頁267。

[5] 霍氏本《鬼趣圖》:南海霍氏本的《鬼趣圖》,生前留在羅聘身邊,離世後卷本輾轉反側回到羅家,詳情參考:張啟文《議藝分子 第六期》<{鬼趣圖}提詩中看其評價的形成與轉變>,頁16。

[6]沈大成的長篇題字:沈大成與羅聘的詳細關係及長文題字可參考張啟文《議藝分子 第六期》<{鬼趣圖}提詩中看其評價的形成與轉變>,頁2。

[7] 同上。

[8]圖片出處: 藏品名稱:鍾馗馴鬼圖-妖姝來獻酒。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描述文字授權:CC BY(姓名標示)。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4000153727&IndexCode=MOCCOLLECTIONS

[9] <送窮文>典故解析及全文內容:韓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對後世古文影響深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送窮文>訴說韓文公被五鬼纏身,意在送文讓五鬼離開卻令它們忠心跟隨,雖不融入世但令他留世芳名。參考出處:漢語網<送窮文>韓愈 https://www.chinesewords.org/poetry/48000-338.html

[10] 參考出處:溥心畬《寒玉堂畫論》<論人物>,頁39。

[11] 參考出處:鄭昶《中國畫學全史》,頁58。

[12] 參考出處:張群《溥心畬畫集》<溥心畬先生自傳>,頁9。

[13] 竹葉描:線條以兩端提筆輕起輕落,中間重壓。《點石齋叢畫》曰:「用筆橫卧,為肥短撆納,如竹葉」。

[14] 圖片詳情:品名: 名繪集珍 冊 晉顧愷之洛神圖,朝代:晉,作者: 顧愷之,尺寸: 43.5×121.7,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1703&Key=%E6%B4%9B%E7%A5%9E%E8%B3%A6&pageNo=1

[15] 圖片詳情:品名:宋李公麟畫歸去來辭 卷,朝代: 宋,作者: 李公麟,尺寸: 全高37.5隔水一19.3本幅34×89,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22302&Key=%E6%AD%B8%E5%8E%BB%E4%BE%86%E8%BE%AD&pageNo=1

[16] 圖片出處: 品名: 宋李唐風雨歸舟 卷,朝代: 宋, 作者: 李唐,尺寸: 29.4x 177.8,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8303&Key=%E9%A2%A8%E9%9B%A8%E6%AD%B8%E8%88%9F&pageNo=1

[17] 圖片詳情:品名: 宋李公麟免冑圖 卷,朝代: 宋,作者: 李公麟,尺寸: 32.3×223.8,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4026&Key=%E5%85%8D%E5%86%91%E5%9C%96&pageNo=1

[18] 溥心畬早年習古人書法:自序:「余束髮受經之年,習篆隸真書……既而稍解點畫頓挫使轉之法……」,出自溥心畬《凝碧餘音(赴聯文)》自序。

[19] 參考出處:溥心畬《寒玉堂畫論》<論用筆>,頁65。

[20] 影片出處:《溥心畬書畫記錄片》謝錦德 https://youtu.be/iWJv0AnF0rU?si=t3fPRP_PGWBjnD7l

[21] 參考出處:ART TALK 線上座談|「文人畫」第一筆 一 論溥心畬作品中的古人未到處 |何炎泉https://www.youtube.com/live/hWDiQEDck5Q?si=REHUv0wv5K9VwNoP

[22] 參考資料: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易https://ctext.org/book-of-changes/zh

[23] 同上。

[24] 同上。

[25] 參考出處:溥心畬《寒玉堂畫論》<論用筆>,頁65、67。

|紅木 銅扣 拜匣 |

材質:紅木、銅

尺寸:16.5 x 29.5 x 6 cm

重量:666 g

此件拜匣造型素簡,取紅木為材,頂部,正面中央平鑲如意紋形的銅拍子,鎖件佚失。

✨ 馬上追蹤 Follow us.

FB|Wordpress 👉🏻 浮生文物藝術空間

IG 👉🏻 fushengart 按讚+收藏+分享tag好友

———————————————

【藏品詢問】 Tel|📱 27077999

Email|fushengart@gmail.com

———————————————

#浮生典藏 #漫議博物 #拜匣 #box #收納 #大安森林公園六號出口旁 #歡迎參觀

| 黃花梨 銅扣 拜匣 |

材質:黃花梨、木、銅 尺寸:27.4 x 14 x 8.8 cm 重量:554 g

此件拜匣造型素簡,周身、匣蓋取黃花梨為材,蓋口及匣口起兩道燈草線達到裝飾作用,四邊以銅件加固保護,底板使用其他木料,鎖件佚失。

✨ 馬上追蹤 Follow us.

FB|Wordpress 👉🏻 浮生文物藝術空間

IG 👉🏻 fushengart 按讚+收藏+分享tag好友

———————————————

【藏品詢問】

Tel|📱 27077999

Email|fushengart@gmail.com

———————————————

#浮生典藏 #漫議博物 #拜匣 #box #收納 #大安森林公園六號出口旁 #歡迎參觀

尚禮傳遞之物:拜匣

「拜匣」,俗稱「拜帖匣」,也稱「拜盒」、「牓子匣」,用以裝貯「拜帖」,「拜帖」為俗語,書面語多以「名刺」、「名謁」稱之,功能有如今日之名片,同時是士人交往、仕進與溝通之重要紐帶。作為存放名帖之「匣」,材質工藝亦是相當講究,某些情況下,「拜盒」代表著持有人的門面,為身份地位的顯現,富貴人家通常使用名貴的木料來製作。

古時主客之間的名謁的遞送,不可手遞手,而且需要有中介,明清筆記小說中記載其使用情境,客人將帖子以拜盒裝貯攜帶,當抵達主人處所,開盒取帖,交予守門人,再由其轉交,在此呈現傳遞信息的講究之處。此外,「拜匣」的使用,除了文書「拜帖」以外,禮帖、請帖,甚至連餽贈禮品,都可以裝貯。作為個人的隨身物品時,亦可放置「銀錢」、「印信」或雅玩愛好之物。

📚:1.揚之水(2017),《新編 終朝采藍 古名物導讀》,三聯書店。P103~115

———————————————

✨ 馬上追蹤 Follow us.

FB|Wordpress 👉🏻 浮生文物藝術空間

IG 👉🏻 fushengart 按讚+收藏+分享tag好友

———————————————

【藏品詢問】

Tel|📱 27077999

Email|fushengart@gmail.com

———————————————

#浮生典藏 #漫議博物 #拜匣 #box #收納 #大安森林公園六號出口旁 #歡迎參觀

玲瓏雅趣·坐墩

古人多席地而坐,直至唐代才開始往垂足而坐的階段邁進,高型坐具凳椅類的傢俱發展也由此開始興起。其中圓身腹部大、上下小的坐具一般被稱為「墩」,是歷史悠久的中式古典傢具之一,其形象圖目前最早見於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畫作《韓熙載夜宴圖》。

坐墩之源

據沈從文先生於《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所述,提及坐墩的鼓形設計,可能起源於戰國時期,專為婦女而設,同時具有薰香或取暖的功能。2015年春,一個北宋時期的汝窯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灰陶製的坐墩,呈鼓形,座面平而微凸,底開口,弧腹中空,恰似可以印證沈先生的說法:開口的底部可容納香爐或火盆,而開光的部分則適用於散發香氣和散熱。¹ 此外,也有人認為墩其形似鼓,而鼓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推測最早將鼓用作坐具的可能會是鼓手,演出後自然地靠著或坐在鼓上短暫休息,但並無實證依據。²

坐墩名考

有的坐墩會以軟墊或錦緞一類繡織物覆蓋坐面,故得名「繡墩」,也會因其形制和造型的不同而有「鼓墩」、「圓墩」等等名稱。典籍中多有「坐墩」、「繡墩」等名稱記載,而「鼓墩」一詞卻出現很晚,推測應是清末民國以後的民俗說法。³

坐墩之型

「墩」原指「土堆」,是沙土堆成的高丘,為坐墩的形制奠定了基底,有一定高度,大多呈圓實小巧,在使用上沒有方向性的要求,能隨向而坐,且據宋代《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中所繪,它能自由置於室內外,可見其機動性之強。 隨著時代的推移,坐墩的外型上會在用色、用材、工藝紋飾、裝飾手法等方面,因應需求和朝代風格而異。比如明代坐墩在形體上較清代稍大,較宋元時期又小一些,到了清代時期,除了在造型較明代更為度而顯秀雅外,還從圓形派延伸出六角式、八角式等等,變化豐富。⁴

坐墩身影

以坐墩在朝堂上的運用為例,在《遼史·國語解》中可得知遼代在御宴時會將被賜坐的官員稱「墩官」,而在《宋史·丁謂傳》中「墩」與「杌」的出現,也呈現了不同坐具在朝堂中分別所代表的尊卑階級之分。 除了傢俱的形制外,在其紋飾、用色、質材等細節上皆會因身分地位的不同而異,例如仇英的《宮中圖》中,亭內的皇帝的左右咫尺處各有一坐墩,其上所覆織物為團雲繡飾,以宮內賜坐之製,可知此官員身分至少是一品。⁵ 此外,由《韓熙載夜宴圖》、《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以及宋李嵩的《聽阮圖》 、北京故宮收藏的《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等書畫中,可見坐墩的使用者不分男女,但以女性居多。

中國古代坐具,不僅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人們起居方式的變革,同樣也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等面向因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⁶

¨¨¨¨¨¨¨¨¨¨¨¨¨¨¨¨¨¨¨¨¨¨¨¨¨¨¨¨¨¨¨¨¨¨¨¨¨¨¨¨¨¨¨¨¨¨¨¨¨¨¨¨¨¨¨¨¨¨¨¨¨¨¨¨¨¨¨¨¨¨¨¨¨¨¨¨¨¨¨¨¨

參考資料📚

1. 楊小蘭(2023),〈汝窯遺跡出土北宋陶繡墩〉,《尋根》,頁81-83。

2. 于德華(2017),〈鼓墩小考〉,《收藏》,頁114-115。

3. 于德華(2017),〈鼓墩小考〉,《收藏》,頁116。

4. 胡德生(1996),《古代的椅和凳》,頁33。

5. 吳美鳳(2012),〈小坐具中的等級之分——繡墩與杌凳〉,《家國之間,細說明代宮廷傢俱》,頁61-64。

6. 楊小蘭(2023),〈汝窯遺跡出土北宋陶繡墩〉,《尋根》,頁82。

¨¨¨¨¨¨¨¨¨¨¨¨¨¨¨¨¨¨¨¨¨¨¨¨¨¨¨¨¨¨¨¨¨¨¨¨¨¨¨¨¨¨¨¨¨¨¨¨¨¨¨¨¨¨¨¨¨¨¨¨¨¨¨¨¨¨¨¨¨¨¨¨¨¨¨¨¨¨¨¨¨

圖片參考資料: (明)仇英《漢宮春曉》,故宮Open Data專區[線上資料]。2023.11.25 取自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1385&Key=%E6%BC%A2%E5%AE%AE%E6%98%A5%E6%9B%89&pageNo=2。

花卉紋 開光坐墩 4件

媒材:海南黃花梨

紋樣:番蓮、鼓釘紋

重量:38 kg

其一尺寸:35.5 x 35.5 x 41.2 cm

坐墩座面平整,墩腹外微膨,挖四孔作開光,兩端邊沿,以鼓釘環繞,另飾弦紋及花卉紋,整體造型簡潔素斂。

¨¨¨¨¨¨¨¨¨¨¨¨¨¨¨¨¨¨¨¨¨¨¨¨¨¨¨¨¨¨¨¨¨¨¨¨¨¨¨¨¨¨¨¨¨¨¨¨¨¨¨¨¨¨¨¨¨¨¨¨¨¨¨¨¨¨¨¨¨¨¨¨¨¨¨¨¨¨¨¨¨

圖片參考資料: (明)仇英《百美圖》,故宮Open Data專區[線上資料]。2023.11.25 取自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2092&Key=%E7%99%BE%E7%BE%8E%E5%9C%96&pageNo=1。

酸枝嵌螺鈿 花卉坐墩

花卉紋 酸枝坐墩 4件

裝飾技法:酸枝鑲嵌螺鈿

紋樣:梅花紋(面)

其一尺寸約:38.5 x 39.3 x 45.6 cm

座面圓整,取深沉色澤的酸枝木料,螺鈿脩飾華美花紋,座面為折枝梅花,螺鈿光彩隨著光照變化,色彩華耀。

¨¨¨¨¨¨¨¨¨¨¨¨¨¨¨¨¨¨¨¨¨¨¨¨¨¨¨¨¨¨¨¨¨¨¨¨¨¨¨¨¨¨¨¨¨¨¨¨¨¨¨¨¨¨¨¨¨¨¨¨¨¨¨¨¨¨¨¨¨¨¨¨¨¨¨¨¨¨¨¨¨

圖片參考資料:

(明)仇英《漢宮春曉》,故宮Open Data專區[線上資料]。2023.11.25 取自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1385&Key=%E6%BC%A2%E5%AE%AE%E6%98%A5%E6%9B%89&pageNo=2。

浮生典藏 |紅妝家具|清代 梳頭桶 、水盆 兩件式 |

浮生典藏|清代 梳頭桶 、水盆 兩件式 |

材質:木、銅 功能:梳妝打扮 紋樣:才子佳人 尺寸:44 x 44 x 24.3 cm

清代女子典型的梳洗用具,梳頭桶為半圓蓋,桶内可放置女子梳妝用的各種物品。

另一盆為儲水用具,朱红漆色澤搶眼,歷時長久仍不變顏色。蓋面彩繪才子佳人紋飾,圖樣寓意點出此物應為女子出嫁時的的嫁妝用具,充滿對於幸福的期許。

📚參考資料:

1. 趙帆(2013),《十里紅妝物件與習俗的相關性研究》,中國美術學院。